| 2 N& [8 p" ^7 S8 S! x! n% R米甸镇“扶贫车间”穿着各色民族服装的工人们忙着加工核桃
 0 s$ w& F+ I( i* b: q% n  6月5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米甸镇“扶贫车间”,汉话、白族话、彝族话、傈僳族话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小锤破壳,巧手分装,烘干机运转,穿着各色民族服装的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核桃的破壳、分级、烘干、包装等流水线工作,构成了一道民族和谐的亮丽风景线。8 {6 \' h" ^% [1 O. b; p/ G7 I
 米甸镇“扶贫车间”穿着各色民族服装的工人们忙着加工核桃
 " ]- R- Z9 h3 ]! u* j) H  “米甸镇有汉族、白族、彝族、傈僳族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混居乡镇。”据米甸镇党委书记朱国全介绍,米甸镇党委按照“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抓好党建扶贫促民族团结”的思路,把民族团结进步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各族群众团结协作、共同致富,走出了一条“党建+扶贫+民族团结”的新路子。2 V% _: k& g+ B0 Y: M8 c
 该镇采取“党建+扶贫车间”的发展模式,支持并引导各村党组织积极搭建“扶贫车间”,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激发少数民族贫困群众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8 Y+ F( L7 \7 T米甸镇“扶贫车间”穿着各色民族服装的工人们忙着加工核桃) b. f' U$ p9 T- Q) N) J
 工人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动作娴熟,有的拿着小锤把核桃破壳,有的加工分拣核桃仁,有的将烘干好的核桃统一装箱包装……“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我们形成了核桃‘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济发展链,全年销售额可达1000万元,工人由原来的十几人增加到一百多人,每年发放工人工资150万元左右,辐射带动本地剩余劳动力100多人增收。”大丽核桃加工厂负责人周丽芬介绍。5 ?3 j& W6 T, h# b
 “全镇共有三个扶贫车间,都充分发挥了良好的带动作用,促进了车间的生产生活团结,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奋斗致富,实现了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工作双融合双推进。”朱国全说,三个扶贫车间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115人,其中少数民族25人,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1万元。% U2 a+ K2 ^/ k3 ?4 R  M) k. v
 “我在车间主要负责核桃仁加工分拣,每天能挣80元,家里还养着两头牛,车间工作时间很灵活,家门口就可以打工,也不耽误我放牛,现在我家年收入近3万元,生活越来越滋润。”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宏秀边分拣核桃边高兴地说。9 s$ t' r- o+ r+ C$ v  e! a
 云南网通讯员 杨丽芳 吴年浩 戴宜君 摄影报道  I* O) j; W) m+ N* y
 文章来源:云南网:王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