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白族男人的西藏情怀
( n) B- f6 Z3 c来源: 西藏日报(拉萨)5 L+ w5 N# K, L0 R
“门巴”在藏语里意为医生,“门巴”扎西就是扎西医生的意思了。在芒康县洛尼乡,几乎所有的乡亲们都认识这个被称作“门巴”扎西的藏族男人,而无人记得那个曾经名叫杨耀文的白族男人。
3 ^3 u8 W1 _+ w1 {& W& x2006年,杨耀文跟同妻子格桑拥青来到她的家乡洛尼乡。初到洛尼乡时,杨耀文在该乡卫生院工作,但两个月后,他主动调到了洛尼村的卫生所,“洛尼乡交通不方便,路不好走,群众来一次乡卫生所不容易得很,到洛尼村后,帮群众看病才更方便。/ P6 x; N( d/ z9 S% \1 v& o3 X
在洛尼村4年多的时间里,杨耀文逐渐变成了“扎西”,从完全不懂藏语,到与当地群众交流自如,从完全不熟悉藏式饮食,到爱上吃风干牦牛肉、喝酥油茶,从低海拔地区到适应高原气候,以前没在西藏生活过的他,成了一个以西藏为家的人。& N: Q+ [' j# Z
洛尼乡并不富裕,路况不好,出诊时扎西要么骑摩托,要么骑马,要不就是走路,一来一回通常都是一天的时间,有时遇到急诊,大半夜要骑几个小时的马才能赶到病人家里。去年,在邻近的村庄里,一位6岁的小姑娘扎西卓嘎高热昏迷,而家里面又只有老奶奶在,在得知这个情况后,扎西用最快的速度赶到扎西卓嘎家,这时小姑娘已经完全没有意识了,扎西利用自己最擅长的针灸医术紧急救治。到凌晨两点多钟,扎西卓嘎才终于清醒过来。
5 S/ D8 V/ m3 b8 s" a今年3月份,洛尼村群宗旺姆老人因脑溢血引起偏瘫,扎西进行针灸治疗和西药治疗,在7天后,情况好转,现在老人走路已没有问题了。而由于老人家中贫困,检查费和住院费扎西并没有收取。
/ _( Q8 Z9 l5 m" r4 u. N& x* z9 d; \1 x) M* n
这似乎已形成了惯例,家中富裕些的就给个出诊费,家里贫困的扎西就免费出诊。“药是到乡卫生院领取的,出诊收费没什么标准可言,这里的群众朴实,付不起费用的,他们会拿些东西给我。但我不能因为他们穷就不给看病,人命是最珍贵的。”扎西说道。
, \ U& `0 D9 j$ E0 q+ v* E“和妻子来到这儿后,就认了这个家,当了这里的医生,我更知道了他们需要医生,需要我的帮助。虽然是不同的民族,但是我们是一家人,像我的两个孩子那样,他们兼具两种民族身份,而我也一样。”扎西由衷地说。
& U# T# `9 Z& ]! S“门巴”扎西也好,杨耀文也好,不论什么名字,什么身份,对西藏的热爱,对当地群众的感情,都让他坚持在芒康县洛尼村继续行医。
' g; Z1 g6 n9 d d5 S罗布 邵贝真
3 X, \2 j6 y5 y8 X" B$ a6 h3 c q3 G(本文来源:西藏日报)
! ~3 C" G+ F" S1 K3 V! } s: {</p>[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