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的文化象征

11
回复
2058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3 00: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兰花的文化象征0 I, `; d% I1 D

6 j' V! ~: Y; ^( y3 I8 s! |花语寓义
% ^& u3 C6 l9 X" u; J) f) n* L+ I: @$ G9 C4 {9 J
  兰花的花语和象征及代表意义是:淡泊,高雅 兰花的品种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全世  师梅堂主人《兰石图》
( {9 P* h) T. S, i9 c  N4 ]9 Z3 M界有2万多个兰花的品种,其中比较出名的有蝴蝶兰、兰花、蕙兰等。其实,它们各自有各自的花语,但是,兰花总的花语就是淡泊,高雅。
: o: D6 z. s4 j, [; ?0 B1 C% [9 t0 z' ]/ V5 p
  紫罗兰:永续的美% V# y/ w, K' r' x7 s  \
" B( L- A, O9 S: h3 W
  小苍兰:纯真、无邪
4 O: S* y: L: C% N$ Y% L# y* g
% B0 l4 l3 D4 E* Q+ ^. ]   嘉德利亚兰:贵妇人4 o1 K2 k! A3 B/ ~" c/ B
8 P! P# ?4 A5 j9 d
  蝴蝶兰:幸福逐渐到来- D4 q0 u) t& X: k. E/ A# I
- @) _6 n- B9 l7 `( B8 f6 W
  文心兰:隐藏的爱
2 {  `  [9 ~! ~( ]  W& |# y' j, s+ T& b' [+ [( d6 q
  剑兰:高雅、长寿、康宁
/ \% @" n0 r% Y! ?: }  O- x6 O
! Y0 r% g  N* |- X" v8 w   兰花的花语:淡泊、高雅,美好、高洁、贤德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00: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画兰花9 W+ }8 R0 n/ O; w' \- G3 G+ D+ X- j

6 z6 r6 R4 d1 c9 c8 f) L0 O% T4 \$ K  杨瑞芬画兰花  师梅堂主人作《墨兰扇面》7 H/ u% \1 t( {' i

+ m3 z; E5 w1 {% d  杨瑞芬中国画:
7 k) k' F% j, m1 F+ J6 p, O7 R( g0 l+ k+ a+ k
  师梅堂主人画兰花
/ I) @9 C4 ^* r: m" B! x0 x& z" g' U& d& W" Z* @
  师梅堂主人中国画:
: k5 D$ Q, v, w2 S- _/ {9 w; x& L1 I
玉雕兰花
- E. i, v& o) f  l5 `$ Z  [
& Z) F3 T+ A7 U( m; i7 A  重量:7g 5 M7 J' _" r: D1 y  ?

' V0 R# i0 K, f' H5 q) l  尺寸:33mm 16mm 5mm ) U) P* i' {* G* E" y4 k

9 E3 _7 w- w' ]( v6 N6 n7 A  玉质:色脂白,玉质缜密,细腻光洁。立体雕刻兰花花瓣,兰花具有高洁、清雅的特点。古今名人对它品价极高,被喻为花中君子。
# J1 Z1 p( h; \# i4 H1 T, F" S! j8 ^' F% N- W# N* s' r8 p8 W8 N8 U
  出处:琢艺轩和田玉。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00: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歌赋
8 U$ e9 L! ]9 {6 q* w+ j- ]  兰花诗十二首, d  O3 `9 f/ G# d7 T6 r
  古风2 c9 A* E! y& @0 e! [' Z) {
  (唐)李白6 n2 f) A& i2 }" ?& S# l( ^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2 b9 x. f8 s% |" f5 O) a$ i% S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z9 `6 [* y) d6 _3 i& D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 w+ `4 }: `7 C% z1 {" C( w& ^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7 O- Z) t7 L6 V! Y# n" f4 ?

4 Y: p7 A2 G' M3 u( w
# V" F1 x, T2 H   广群芳谱
; |# Z6 E. L6 K3 d% h2 u   (清)刘灏# z. N7 w9 ?& x& p' {' X/ A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e* x; K' U7 z1 o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Q9 H. H" h* {+ x% o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3 _' R' I2 m9 s$ q' r
  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00: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广群芳谱: h) ?  h8 F4 {9 }
  (清)刘灏* J' A% H8 @7 {: B) Z  V5 [
  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
; a8 q* m: ?% m: Q. v% N   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5 g3 j$ N/ Q8 v# L( T' s
% n2 M5 E6 v7 H, V2 d: i
% X3 Y, T6 I$ v, t8 q# N- a$ t
  咏兰1 x4 s* ~- b0 K
  (元)余同麓
9 _' ~, }6 l: u# P" q2 [# ^8 r% H   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开。8 _& a* w" f# d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6 @) W) O8 a7 p9 Z4 g8 O$ W
" Y0 N2 A% f! x
  题画兰
" b( |/ b( Y" [   浣溪沙兰花. v" z6 h+ f. N0 v7 c
   兰花
$ j  r+ f# o7 R( B" O5 _7 `6 F  仿佛铜瓶见露苗,疏花冷落澹含娇。# b; T  y% W! M8 {7 n1 \
  湘江清泪滴春潮,岂有心心同婉娈。
7 Z' x) t; ?1 v1 D   并无叶叶助风标,断肠一集是离骚。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00: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咏兰
. k- p* Y, O# d7 ]( z" D) e; r9 y   朱德" n8 c" C) [) q% b
  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
# I- @1 m4 j0 I- @2 B7 G- r( Q. Y   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A9 B" d) L9 X; y6 r6 d2 [4 k8 p

$ \: `, D5 z8 O( d   幽兰
' ^$ x  Y) C) `4 L2 k. t7 _$ j   (唐)崔涂" a$ A4 |6 l4 Q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6 U8 G- a1 A7 c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G* \6 V# R. _# i  \7 f
  白露沾长早,春风每到迟。, o) G5 e8 H& }, \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00: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兰花! x  }: P, h3 B8 m) ]% z5 d9 R
(宋)杨万里
( ]. D4 m% R6 H   雪径偷开碧浅花,冰根乱吐小红芽。9 L" Q  a" a; `- w; _4 j
  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
  G& z; |: l7 u& e7 j   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 w' J( [$ l2 q% P4 q; b! T9 ^  ]& P
  江篱圃蕙非吾耦,付与骚人定等差。& _# ~+ q6 E7 D( E, d# W

9 h" M( m" ]! x5 f5 u& B( Z
6 @3 B' R9 P# J. K& Q   《咏幽兰》
. w& ?' i1 F: g: R9 ?   作者:琴岫兮6 y2 y2 m" u0 W# \
  倚风暗折浅红芽,秀骨偏生寒士家。
6 t9 y6 J# T! X; Q9 U2 q9 Y& H   幸得清芬能佩紫,岂随群卉老烟霞?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00: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人与兰花
' w$ P* o& g4 v# }1 I  孔子咏兰
1 l" Q. a* f0 F   孔子十分喜欢兰花,由于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国魏人王肃所收集编纂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颂兰的一段佳话。
) ?' c9 [( v4 v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杨瑞芬画兰(17张)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得出结伦“君子必慎其所处”。从此“芝兰之室”就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成为一个颂兰美兰的成语。9 u$ |( X. A' ?. z+ D2 [
  《孔子家语》中还节录了孔子另一段话:“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这是孔子答子路的一段话。当时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应聘而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于是派兵包围了孔子,“孔子不得行,绝食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弦歌不衰。”这时子路说:“我听说,做好事的老天报之以福,作恶的老天报之以祸。现在你老师积德怀义,而且身体力行很长时间,为什么要困穷到这样啊?”于是孔子就列举了历史上伯夷叔齐、王子比干、伍子胥等贤德之人最后遭到不幸的事,说明“夫遇与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又举了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作为生动的比喻来论证“君子不为穷困而改节”这一观点。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00: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勾践种兰
  o  p9 x# K% n1 z  ^+ y$ f( y$ |& D% k
  勾践种兰之地──兰渚山距城二十五里之南面小山,东临古鉴湖,西背会稽山,确是种兰的好地方。从余姚河姆渡文化层发掘出的陶器可以确定,当时已具备盆载植物之意识及技术,4000年以后的越国,可以确信越王勾践在渚山种植兰花。勾践种兰不仅有动机,而且有技术保障。( v. @, F/ A$ m# F2 k" E9 }
. Z- o( D0 p; L4 m- u* S- j* g
  关于勾践在渚山种兰,历史上多有记载,除《宝庆续会稽志》以外,如明万历年间的《绍兴府志》记: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勾践所树,明人南逢吉注王十朋《会稽风俗赋》也说:兰亭,即兰渚也。《越绝书》曰:勾践种兰渚山。明代徐渭也在《兰谷歌》中提到勾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渚乃其处《绍兴地志述略》记载:兰渚山,在城南二十七里,勾践树兰于此。由于勾践种兰渚山,后人把渚山命名为兰渚山,把兰渚山下的集市命为花街,并把兰渚山下的驿亭命名为兰亭。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00: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屈原佩兰! K  e& `  W! Z  p- m: A. T; Q
- d! J7 l1 _/ G9 d% A- I' m! j3 h* [
  屈原(约前340~前期278),战国时伟大诗人。名平,字原,号灵均,  师梅堂主人《墨兰》
$ C* a: f' {# F9 Q, B5 M又名正则。楚国人。《史记·屈原列传》称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是他的政治主张遭到旧官僚贵族的激烈反对,而他为之依靠的楚怀王又昏聩无能,忠奸不辩。结果信谗言而怒迁于他。到楚顷襄王时,屈原遭到更大不幸,被长期流放于沅湘一带。屈原遭遇穷困,但其志不变,其行更廉,“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因将愁苦而终穷!”他将这种念君爱国之志,匡时济世之情,通过多种香花异草加以表达,触物以起情,索物以寄志,而且将这种比兴手法作了新的发展,这就将物与我,情与景揉和一伴,融铸一炉,从而大大扩张了诗歌的境界和表现力。
1 N+ U- c% ^; M' Y3 V# p- U在选取香花异草中,屈原特别选取了兰,因此无论在《离骚》《九歌》《九章》许多诗篇中,都写到自已如何滋兰、佩兰、纫兰、搴兰、刈兰。他对兰寄以无限的希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整吾将刈。”他以兰为友,将兰作为知音:“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他将兰作为佩物,表示自已洁身自好的情操:“扈江离与薜芷伫,纫秋兰以为佩。”他又担心兰在秋风寒露中枯萎而从俗,变节而不芳:“时缤纷以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莆化而为茅。”
, }, a% f  G. A. j, [( D以上仅是《离骚》中所举到的几个兰的例子,可见屈原是何等爱兰、颂兰,寄情于兰,托兰以讽,兰在这里不是简单的比喻或触物起兴,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寄寓,一种精神与品格的追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00: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郑思肖画兰& i* ?$ D: p5 r) B% G0 X

) u: b9 X( j! x, X. L   郑思肖(1241~1318)宋末元初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字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元代以郑所南(即郑思肖)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赵宋政权灭亡后据说他坐卧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土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询之,则曰:“地为番人夺去,汝不知耶?”或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  ( X+ {4 k# i* O
3 Y4 A* W1 Z, I) ~  P6 g6 s
郑思肖的《墨兰图》郑所南自宋亡后,矢不与北人交接。人知其孤僻,亦不以为异隐居吴下,有田数十亩,寄之城南报国寺,以田岁入寺为祠其祖祢。遇讳必大恸寺下,而大理二手网过滤信息并馆谷于寺。一室萧然,坐必南向。贵要者求其兰,尤靳不与。庸人孺子颇契其意者,则反与之。
' U. Y0 O  @9 g& A: W3 i% K( Z& {0 i/ r
邑宰求之不得,知其有田,因胁以赋役取。大理二手网过滤信息怒曰:“头可断,兰不可画!”他每逢岁时伏腊,望南野哭而再拜。喜佛老教,工画兰,疎花简叶,不求甚工。画成即毁之,不妄与人,所以他存世画的兰花及其少,现只存一幅《墨兰图》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00: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郑板桥画兰
0 W; A% s5 U9 }+ g4 D# x- e3 m0 N
+ }% C" c" M; j8 }, p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写兰竹花卉的一代宗师。
# q( v0 V! n; W% h$ k/ J1 X% g5 t! s$ u* W: J4 D7 s
  史称“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 L) e; H' a/ q0 A4 ?2 n5 `; a* {
师梅堂主人画兰花(6张)曰真意,曰真趣”。他的书法自成一体,隶楷参半,称“六分半书”,具纵横错落、瘦硬奇峭之趣。他的诗反映生活,言之有物,又具形象化,通俗化的特点。以这样的诗书配在写兰作品上,就使他的画更具意趣与真气。他的“三真”是他内心的表露,集中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说: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人……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因此他的画兰,就是为了表达这种“民胞物与”的真挚而强烈的感情。他说:“凡吾画兰、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下在安享之人也。”有了这样的襟怀,他的画就有了“三真”。
* t/ O+ Y5 W  o. C: S( d1 V: L; h  Y+ ^
& Y9 \' W: [5 c7 B+ `+ d   板桥喜欢画盆兰,也常画峤壁兰、棘刺丛兰。板桥兰画中数量最多,最耐人玩味的是兰竹石图,这固然是古代写兰的传统,“八怪”花卉画的特色,也是他的创造,他的突出成就。他在兰竹画中常添石,认为“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 T6 `; s0 e6 Y9 d2 s$ E
' A" o9 w0 y' b* _. K# s9 n
  板桥的兰竹石画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而其题画诗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石屋。”“一片青山一片兰,兰芳竹翠耐人看。洞庭云梦三千里,吹满春风不觉寒。”“石上披兰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试问东风何处吹?吹入湘波一江绿。”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00: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采兰
% D9 D, n3 x# @. z, w: i
" G" h- b8 F; U3 z: M0 d   鲁迅家几代人都喜爱兰花。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四日,鲁迅在《致山本初稿》的信中讲到“我的曾祖父曾经栽培过许多兰花,还特地为此盖了三间房子”。, G5 {; F! W1 Q* {8 A  H7 Y
一九一一年三月十八日,鲁迅和周建人、王鹤照去游览会稽山下大禹陵。出发前,鲁迅将事先准备好的两只油漆马口铁桶和一把铜要大家带上。到以大禹陵,浏览了禹庙、窆石亭,就上会稽山采兰。后来,鲁迅把这次上山的经历,写成《辛亥游录》,刊在一九一二年二月出版的《越社丛刊》第一辑上,署名“会稽周建人乔峰”。
! l" t1 O2 g+ K! f- R
6 R4 r( f0 @$ h  y, ~   关于那次会稽山采兰之事,周建人晚年还经常提起:“老大(鲁迅)采到‘一叶兰’后,兴奋极了,对我说:‘老三,我们真不虚此行!’回到家里,我们小心地将兰花上盆种好。以后,老大应蔡元培大理二手网过滤信息之邀,赴京供职,起初他想把兰花也一起带走,但终因路远迢迢而未带去。临行前,他特别关照我,要把这几盆兰花种好。不久,我也应聘去一所学校任教,平时很少回家,后来,‘一叶兰’终于坏死。为了不使老大痛心,我始终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 h8 n" n$ }* c+ H6 F$ W$ U, n1 C9 O7 a2 Z9 w9 s( B* \; C6 ?
  二十年代末,鲁迅移居上海,每当惊蛰前后,人们从鲁迅寓所走过,便有兰花幽香扑面而来。在上海他还结识了日本兰友小原荣次郎。小原在东京开有一家名叫“京华堂”的中国玩物经营店,也从事兰花的买卖。抗战前小原荣次郎曾多次到杭州、绍兴、上海、苏州、无锡等地收集中国春兰。与诸涨富、王叔平等人有旧,并曾想请诸涨富去日本种兰。著有《兰华谱》。
$ T" W8 s' }2 ~# B: G+ v$ S
9 ?* F+ I+ S/ t5 M一九三一年,国民党镇压左联作家,鲁迅迫避日本开设的花园庄旅店,适逢小原贩兰将归国,触景生情,以友人携兰东归之事,借兰抒情:$ Y3 u" r" c+ U; A* N
! j7 W& N5 {2 B" B; a* p
  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 T7 n# D& x. ?9 J/ }( ^7 \+ d

% j" |+ ]) D7 `; T* u# I0 H   岂惜芳馨遗远者,故乡如醉有荆榛。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