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县白族服饰
9 r( b8 X4 |% `. P" T
' d) m3 Y8 z; S7 n$ n# Z; W白族服饰既是适应于白族人生产劳动、生活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的产物,又是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审美观念陶冶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服饰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G& {2 v1 Q+ W8 a6 A3 I
; ~4 f# r% \# R! h3 k) y
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洱海东部地区)男子则外套鹿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鹿皮或绣花兜肚,下著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则各地不同。
& [* J7 x l' ~* G1 s: x9 p- {
1 u9 E( O! k# Y5 p0 k2 B! s3 C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掖结纽处接“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编独辫盘于顶,已婚者改为挽昌。海东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佐,或缩以管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未婚女子则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或“鱼尾帽”。
3 ^0 Z9 t5 B* I0 U" F Z b- D) L& @, c; t6 u3 `: l$ V
大人小孩均喜报羊皮。约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内地城镇妇女,多有缠足者。后来,随着社会风气的进化,已逐步废弃。解放后,白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不断提高,民族服装也向着更有利于生产,更美观大方的方面发展
. K* k, [$ e& Q3 ^- X. Y% u, ~
. ?+ e% ]$ ?: |$ U8 E/ r4 I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6 {. ?- b# h% s+ g8 x3 N*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