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W$ y, L1 ^. [6 Z3 P0 T3 g
茈碧花盛开
6 Z5 i5 \7 M# r( F5 `# c% O8 ~# b' D
茈碧花盛开 ! u7 j6 k- O; y- u4 L
经过历时3年的人工培育,曾经一度在茈碧湖中几近绝迹的美丽小精灵——茈碧花,又在茈碧湖畔的人工湿地中重新开放了。随着茈碧湖生态环境的改善,不远的将来,茈碧花将重新回到它的生长发源地——茈碧湖。# C2 P4 e5 g V/ n7 j- `
夏天来了,洱海源头茈碧湖畔人工培育的茈碧花再次盛开啦!
( \8 `: R* `8 A6 `7 v4 F茈碧湖又名宁湖,位于大理州洱源县城东北,距县城2公里,水面1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1米,最深32米,是一个断陷湖泊,约与洱海同期形成,是洱海的主要源流之一。而茈碧花是茈碧湖中的特有植物,俗称茈碧莲,属睡莲科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是一种世界珍稀植物。花有白色的、粉红的,还有花瓣边缘为紫色的,但花蕊都是金黄色的。. B& V$ r2 x: M9 ^
中午开下午合
}0 A5 U5 l& z茈碧花在七八月间开放,每天仅在上午11时陆续开放,正午时最盛,下午5时左右闭合,又称“子午莲”。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西五十里,曰罴谷之山,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茈碧(花)。”清代《云南通志》记载:“茈碧花产浪穹县(今洱源县)宁湖(今茈碧湖)中,似莲而小,叶如荷钱,茎长六七丈,气清芬,采而烹之,味美于蒪菜(莼菜)。八月花开满湖,湖名茈碧以此。”这就是茈碧湖湖名的由来。
- J# G; v. b( V0 ]1 h传说中的“辞别花”
& \1 [3 k8 a& G" {8 `6 P" l关于茈碧花,当地有一个民间传说,茈碧龙王公主出嫁时,舍不得离开故乡,坐在迎亲的彩船上,泪水像断线的珍珠般落入湖中,在她泪水洒落的水面上,就有一朵朵白色的小花绽放。因此,当地的人们又把茈碧花叫“辞别花”。- P# h+ f/ j3 [* m( g' I
一度几近绝迹9 U# a. k- x7 d& I
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湖中的茈碧花曾一度几近绝迹,人们很难一睹其芳容。家住茈碧湖边官营村、现年77岁的退休教师李泽民说:“我们年轻时,湖中到处都是茈碧花,夏天来临,小伙伴们一起到湖边游泳,随手就能采集大把大把的茈碧花。即使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的数量还很多。但自从湖面开始向外承包搞水产养殖以来,人为投放的鱼越来越多,茈碧花就一年比一年少了。现在看到繁育基地的茈碧花长得很好,像我们这样年纪的人心里很高兴。”
- @, X9 u* s3 A' @1 _近3年人工繁育 v+ G$ `5 X9 [
这几年,在推进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进程中,洱源县加快湿地修复建设步伐,加大生物多样性恢复力度,洱海源头的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东湖湿地、茈碧湖湖滨带湿地、草海自然湿地、三退三还湿地等修复建成,这里的生态环境活力倍增。
/ h6 f7 ~$ L! a `$ W/ V茈碧花繁育基地项目负责人、茈碧湖边梨园村村民阿福忠介绍说,目前,基地已在茈碧湖周边三退三还湿地和梨园村滩地成功繁育茈碧花种苗20万余株,为日后大面积回植茈碧湖,再现“茈碧花开香满湖”创造条件。8 U8 B4 {1 Z# ]' F- y( L
据该县环保局长杨永胜介绍,“茈碧花人工繁育历时近3年,在经过一至两年的人工繁育,待茈碧湖饲养的鱼的种类比例合理后,将开展试验性回植,时机和条件成熟时,茈碧花便可大规模回植于茈碧湖中。那时,代表洱源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之花将尽情绽放在茈碧湖。”$ T/ q* I2 m! z+ B! @5 ]
春城晚报 首席记者 秦蒙琳+ g u% L0 P. S& @6 A3 j. T( A
通讯员 张吉华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