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 B) E+ t1 D" [3 \ 杨金元和他的学生们。 姜泓冰摄
9 N; F! I! M- t, m+ j0 ?3 i) z 34年,如果一个人走出深山,会走多远?- U3 ?, a. a2 B* `' v
34年,如果一个人留在原地,能改变什么?
2 a7 w6 K8 L. ^4 a9 `. M' \ 34年,村里出了17名大学生,40岁以下的人全是他的学生。. m5 M* j) F8 L2 ^& n7 K( X4 `$ S; D
在云南大理,乡村教师杨金元的去留选择令人感动、深思。
2 |/ Y' k. p7 K" y$ s' T ——编 者
; e1 d2 i- E* C$ G 2月28日学生返校、领课本,3月1日新学期开学……30多年了,年年重复这样的日程、节奏,杨金元老师早已驾轻就熟。但今年,他更快乐——
9 h2 O4 K; k( v. Z7 [ 云南大理洱源县牛街乡上星村,简陋破落的海星小学第一次有钱大修,瓦片搭成的天花板上加了吊顶,泥土的场院铺上水泥,有了小小的升旗台,还有公益组织承诺,要把用了十多年的村里自做的旧课桌全部换新;; Z, M/ ^6 ^& g3 n
大年初二,10多位在外读大学的学生们办起一台校园晚会,全村100来口人挤进小学校,唱歌跳舞,感谢师恩,欢庆校园翻新;没回村的“老”学生们也都发来信息,祝愿老师“万事如意”……7 d0 q% i1 V. k7 U% X, ^& f2 G/ P
晚会上,村民们让杨金元讲讲自己的事迹,他只是读了几封前几届学生写给他的信,报告了一下今年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心里激动而快乐,外表腼腆而讷讷。" v% s( y0 |$ q: e1 ~
15岁时“子承父业”站上讲台,走出大山曾是他莫大的愿望' G1 S3 o% S+ k# H
“长大了,我想做一名老师!”2015年1月,海拔近2000米的海星小学,在简陋教室内、狭小操场上,当14个质朴单纯的孩子有一大半说出这样的人生理想时,你的心很难不受震撼。
6 {0 Y( ^8 T; w 这份整齐划一的理想,与乡村教师杨金元的言传身教分不开。这位身材高大、不苟言笑的中年汉子,已在海星小学这个“一师一校”的教学点当了34年“孩子王”。/ ^1 L# ^, m2 J7 x6 E: b
杨金元的父亲是上星村的文化人,是一位1962年开始工作的民办老师。因为收入低、难养家,到上世纪80年代初,他决定弃教务农,却又牵记着村里的孩子们不能失学。于是,在村长和父亲的合力动员下,1981年,年仅15岁、还在读初中的杨金元“子承父业”,硬着头皮站上了讲台,一个人撑起了海星小学这个教学点。 R j: ]! V: T8 e
不是没有纠结、动摇过。走出大山,到外面去闯世界,对年轻的杨金元曾是莫大的诱惑。* ?. b$ p: M/ ^( s! D2 f" i4 g8 h" W- W
初当民办教师那几年,他的收入是每月13.8元。而当地人砍木材运到山下卖,每天就能挣四五元钱,碰上大料,收入更高。“和我们一起干吧,一天就顶你一个月了!”伙伴们一再邀约,他也心动。找父亲商量,父亲不同意:“你不教了,这些学生咋个安排呢?要是你想得出办法,我也不拦你。”8 p) I# G6 ^4 z) v
上世纪80年代末,村里人外出帮工一天至少赚两元钱,而已结婚生子的他,只靠每月28元工资养家。妻子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患了严重的风湿病,无法干活,还要四处求医,加上父亲生病治疗,养家的重担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像村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到外面打工、学手艺赚钱的念头,在他心底不停冒出,又一次次被生生压下。- }! T: Z8 X" @' D7 K
前些年,海星教学点曾因为缺少校舍设施等原因而停办、撤并,村里的孩子转到中心小学去读书。每天上学都要翻越几座山头,家长们不放心,没过多久,孩子们就一个接一个辍学。这样的结果,让杨金元深知,自己若离开,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
$ i/ ^4 X# A' ~, f6 J+ i4 q0 P 他放不下。好几次要辞教,但“这些学生咋个安排”,最终还是挡住了他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