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涧名胜古迹简介. ]0 h( z/ F3 t& W% W
李文学就义遗址——乌龟山 . h& S, {1 ~6 F# i* G$ B" m% y
) D8 _8 R J# W9 x' r+ D3 s 李文学就义遗址 在哀牢山下,把边江之滨,距南涧县城53公里的地方,有一座状似乌龟爬行的小山包,人们把它叫做“乌龟山”。这里有一个真实悲壮的故事载入中国历史。2 n9 N1 x- k' y1 S5 t3 k) {
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下,清咸丰六年(1856年),彝族李文学率彝族为主的各民族贫苦农民5000多人,集于瓦卢后山的天生营,誓师起义,提出了“铲尽满清赃官,杀绝汉家庄主”,“应援天国,驱逐清贼”的革命纲领。李文学被起义军推为“彝家兵马大元帅”。丁是,起义军以哀牢山为根据地,在今弥渡县辖的密滴建立了军政合一的革命政权机构——帅府。同时在帅府外围设立了左、右、南督府,控有蒙乐山西部地区和礼社江中、下游地区。
+ ^+ A( l/ m: e& _' y( ?$ C / u* X/ o( {; _' a
李文学为领袖的农民革命政权建立后,向清王朝反动统治者及封建专制制度展开了激烈斗争,将“帅府、督府近邻之庄主田亩,悉收为军耕,”在根据地内,实行“免租薄赋”等政策措施。从而,在哀牢山地区建立了一个“民富而府实”的政体。经10年的奋斗,根据地扩大到南涧、弥渡、南华、楚雄、双柏、景东、镇源、新平、元江、墨江等10多个县的大部分地区,其督府也由原来3个增至8个。在已建立的根据地范围内有彝、汉、回、白、苗、傣、布朗、哈尼、僳僳等多种民族,总人口达50多万人,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起义失败后,李文学被叛徒出卖,活活剐死,英勇就义在乌龟山。这场斗争时间长达18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4 I! M$ G0 W5 A7 W7 N
. a' }. n8 a9 X2 P" S 从此以后,当地彝族人民为缅怀李文学的不朽业绩和壮举,在乌龟山建了一座小庙宇,以表达他们的哀思。直到现在,每年农历3月25日这天,哀牢山一带的各族群众都要汇集到这里,举行隆重的祭奠活动。4 }! z7 Z8 W% a9 Q
~8 M. e1 L3 a* S/ v碌摩山古寺 4 e" o0 {# r# R
1 y' Q; m7 f# _! ^ 玉皇阁6 f3 W/ c/ l4 H0 d
距南涧县城3公里处有座被世人称之为有“虎之雄俊,龙之灵气”的碌摩山,山中古寺错落有致,风景优美,每年引来成千上万的游客到山上观光游览。
9 A, j6 G% ^; Q0 f' a# v 据史料记载,碌摩山古寺始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即南诏国阁罗凤主政时,明末清初至康熙年间又兴建了气势宏大的玉皇阁大殿等古寺。如今,玉皇大殿、老君殿、财神殿、真武殿、将军殿、马王殿、雷公殿均座落在碌摩山上。远望青山环抱,屋檐重叠,烟霭袅袅;近观雕檐画栋,典雅庄重,古香古色,殿宇内佛像逼真,栩栩如生。
3 f& w8 M) ~, h# [ 到南涧必到碌摩山,这里是古人触景生情作词填赋的佳境,更是今人叙旧休闲的好去处。 * ~- y- P! z" x' O0 k. g2 ^
& o; l5 h7 I4 m1 ?$ B 碌摩山古寺门$ Y# C' h- L! a3 [1 W
/ m8 b+ W' D6 [石洞古寺
; |. F% S" {# }3 D 石洞寺,位于南涧县城沿214国道往南方向39公里处左侧的深涧绝壁上。据古《定边县志》记载:石洞在悬崖峭壁间,有石佛端坐其中。“石洞凝秋”属古定边的八景之一。凄若秋声石洞寺,是名副其实的悬空寺,庙宇古朴,别具特色。曾是涧水潺潺,林木交错,四时荫翳蔽日,香烟缭绕,游人如织的佛教和游览胜地。
% M( G' \! S9 j! g
6 u( D$ l3 ?: E9 l9 N' I 石洞古寺景观
% \. c; C5 U5 l2 g0 S
" I1 a7 N4 u: q4 a6 f- K' J 远眺石洞古寺# ~3 N. a9 p& G& L' f. v1 y
岁月沧桑,虽然石洞古寺已无昔日光华,然而其山石之嶙峋,绝壁之峻峭,通道之蜿蜒,神奇则依旧可人。8 z. a# G; A# ]1 _4 \9 q$ A
6 `+ V3 n: S$ }: V6 u. o( @3 G白云古寺4 P6 a5 X1 P2 l( y. P2 p
5 e) ?8 o: X1 N# w" K/ A白云寺' n9 b+ x. Z& s: h* M/ m
白云寺,位于南涧县北,距县城20公里左右。此寺座落在崇山峻岭之中,海拔较高,白云掩翠,紫烟轻淡,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故而得名。
' W+ {4 ~3 F+ y/ J 白云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嘉庆年修复。现有庙宇土木结构7幢,分前、后、左、右各殿,殿内均有大小不等的佛像,铸造于清光绪年间的古钟,至今保存完好,堪称珍品。大殿斗拱飞檐,画栋雕梁,横匾壁画,石雕木刻,皆安排有序,别致大方。寺院周围,古柏参天,苍松挺拔,且有果园30余亩,春至鸟语花香,秋来硕果累累,身临其境,将领略到“紫竹林中瞻妙相,白云深处现琨垆”的胜景,真足令人陶醉。
1 v2 a" m) S; Z8 `永安古桥, N' G: \- G; I
古桥一景
! p& q. Y% u( w! j3 d
- r' h7 v+ A2 c$ C3 b% _' V: D+ E% P 永安古桥,位于南涧彝族自治县西南,乐秋乡瓦午村下的乐秋河上,建于明末清初。石墩砖拱,拱桥加引体长约15米,高5米,宽2.5米,两侧有50公分高的石栏。桥附近还有一座方塔。桥的两端半坡上各建有桥头寺一座,南端小寺尚存完好,古朴典雅,小巧别致。这里古时属“走夷方”的驿道,只有便桥,据民间久传,明朝时期有一位高官途经此地,认为这是要塞之地,需建永久性桥梁,后始建拱桥,并得名永安桥。$ K: R4 J; `: r, Y; j4 H# o% Z
如今,此处仍是青山环抱,溪流蜿蜓,古桥横卧,美丽依旧的一绝胜景。, W; {( k1 z. Y; i+ r7 ^: J0 D
% W$ t) m4 D8 a石 箭
2 q+ E+ x- w5 ^ , H; U2 w; p! r& X- m5 k& S/ D
石箭,位于南涧县西,距县城约60公里的地方。据康熙《蒙化府志》记载:“相传诸葛武侯标此镇地”,“右有方塔,谓之箭筒”。石箭出土1.5米,上有“此神物穿地穴”字样。此为南涧神奇的古遗迹之一,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 ~0 L% K5 | X, y& e' j* y . t- E1 m7 |! \0 Z
石箭 ; W+ q/ P! E2 I; c
太极风竹
$ X1 t' S. j8 e! S, |$ w' E 太极顶,位于南涧县北端,距南涧县城35公里左右,与滇西著名的道教圣地巍宝山遥遥相望。山体磅礴,高耸入云,有十二溪合流,十三山分脉,海拔3061米,古称“小苍山”。因山之高大绝伦,故名为“太极顶”。4 a4 T7 a1 j5 U) w* K6 l
太极顶,云絮缭绕,悬崖峻峭,风竹苍翠,古木擎天,溪流如瀑,风光瑰丽,景色迷人。山上五步一阁,十步一殿,著名的有始建于明代的转前阁、竹扫寺、中和寺、中义祠等15个庙宇。这些系列建筑群中,独占险峻的要数转前阁,游人到此,胆大者可扶阁旋转,胆怯者望而却步,有“绕转前阁转三圈走,寿岁活到九十九”的神秘传言。在崇山峻岭中,水清竹翠,风景如画。只要留意,山坡上,峡谷间,随处可以看到青翠的竹林。走进竹林中,一根根亭亭玉立的竹子,遮住了阳光,空气十分清新,使人感觉到仿佛走进了“凉爽世界”。阵阵“叮咚”的溪水声,伴随着风吹竹叶“沙沙”的声音奏成了一曲美妙而又动听的歌曲。这些竹林,不仅枝繁叶茂,层层叠叠,严严实实,而且俊秀各异,品种繁多,有钢竹、细竹、毛竹、金竹、紫竹、大肚竹......真可谓“圆扁空实样样有,黑黄紫绿般般异”,实在令人大饱眼福。古《定边县志》中写道:“古竹凌宵烟影重,青葱秀竹削芙蓉,飘摇轻扫烟云静,独数阳瓜第一峰。”这就是太极风竹景色的缩影。传说明代有一高僧,想找一圣境建寺为家,从滇东一直寻找到滇西来,只要见一座风景秀丽的高山,都要试试山的硬度,用力一踩,山便陷下一大凹。高僧见到太极顶的风光后,赞不绝口,试试山的硬度,一脚踩下去,山形依旧,脚却反弹回来,于是高僧选定了这座宝山。1 j! ~; G1 L/ g: z) k
其实太极顶是一座石山,岩石成了山的骨架,山中殿阁屋墙也都是用石块垒成。殿内一块块方方正正的石
7 p/ O6 G. u; O6 N* f" B( I& ^ 5 y9 ~# ~, G: q; `
头上雕有各种图案,有八仙过海、唐僧取经、双鹤祝寿、雪莲花开等等。山是石头山,殿是石头殿,殿堂里所有的塑像也都是石头雕的。这些石雕格调高雅,栩栩如生,展现了中国古代精湛的雕塑艺术,这便是太极顶名山所特有的神韵和魅力。太极顶独特之处还有一个宽敞的打歌场。歌场绿草如茵,象铺着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周围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鸟鸣其间,人喧不飞。2 e0 V9 e6 v! V/ |% [6 f5 F
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来自南涧、巍山、弥渡等地的彝族和其他民族同胞数以万计,他们身穿民族服装,在芦笙、笛子、三弦的伴奏下,载歌载舞,此起彼伏,欢乐开怀。1 M+ h# }! W( h4 W
在太极顶山中,还蕴藏着大片原始杜鹃林,生长着滇藏木兰、摩莲花、三角枫等珍稀植物。一到开花季节 |